修身與治國的連續性關係,一向是中國傳統的政治立場。而在這樣的關係中,身體則是其中關鍵。一方面,身體是修身的必要基礎,不管是德充於身、又或是忘身貴身,心、氣、形都構成修身的重要內容;另外一方面,也因為身體作為一種政治場域,身修則國治,而在這種層次裡,以心喻君、君為首,又或是以股肱、耳目手足為臣,於是君臣關係又往往以君王身體作比喻。因此君王不但要以身作則、以上化下,身體同時也成了國家的象徵,代表整個國家機器,身體與政體、君國同體,再到身國共治,建構了身體政治論的骨架。 在這種思考模式之中,先秦諸子中各有不同的傾向。第三章討論了其中一種身體政治論:修身磨練、道德實踐、身在政先,然後勤政愛民,本文將其概稱是「為政以德」,先秦儒墨兩家的政治理論便是秉持此說。第四章則是分析另外一種,這種理論講清靜無為、因循自然,其後更發展了形名、任勢、君無為臣有為等說,這就是「君佚臣勞」的身體政治論。其中老子、莊子講體道無為,順著這個講法,從無為到無不為,君是無為,臣卻必須有為,「君佚臣勞」終於在黃老、莊子後學與法家韓非等學說裡產生,風生水起,成為足以與「為政以德」抗衡的政治理論。第五章則是以史實與思想交會的方式,就事言理、以理即事,從理事合一的角度來看兩種身體政治論的持續發展,說明身體政治論如何在具體人事裡實現,並指出其思想的時代意義。 兩種身體政治論的觀念,在思想上究竟如何開展?在政治行為上又如何落實?本文即是藉由政治思想史的角度,從歷史與思想、理論與實際、政治行為與傳統文化的觀察,瞭解其間的複雜關係。 在學術與政治之間、在權力與哲學之中,身體政治論透露了思想家的關懷與理想,也折射出他們的遺憾與失望。本文即是希望經由這樣的研究,藉述史而知世情,能因此對先秦到秦漢政治思想作出一些貢獻。The in...